400-877-6018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时间:2023-08-04  阅读:

 

 

益生菌是指以适当剂量服用时,对宿主(人或动物)健康有益的活体微生物制剂。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定义的。

随着对益生菌不断深入地研究,益生菌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下游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预计2022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79.43亿元。

摘自锐观网《2023-2027年中国益生菌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目前,益生菌已广泛运用到食品、药品及保健品中,尤其是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各式各样的益生菌保健品也在整个世界流行开来,包括含有益生菌的牛奶制品以及益生菌片剂、胶囊、口服液、粉末制剂等等。当然,眼下应用益生菌最多的还是在发酵乳制品的生产方面。特别是欧美等的一些国家,其以乳酸菌发酵的乳制品产业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乳制品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2020年,我国包含益生菌的商品进出口总额为14.34亿元,同比增长3%。2017年以来,益生菌商品贸易逆差较为稳定,2020年为11.36亿元。

图表:2017-2021年中国益生菌行业进出口状况表(单位:亿元)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从进口金额来看,2017-2020年益生菌商品的进口金额波动变化。2020年,益生菌的进口金额为12.85亿元,2021年1-7月,进口金额为7.09亿元。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从进口来源地来看,2020年,我国益生菌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为丹麦、法国和美国。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从出口金额来看,2017-2020年益生菌出口金额逐年增长。2020年,益生菌的出口金额为1.49亿元。2021年1-7月,益生菌的出口金额为1.00亿元。

摘自锐观网《2023-2027年中国益生菌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从出口地来看,2020年,我国益生菌的主要出口地为美国、加拿大和西班牙。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由于益生菌属于尖端科学,行业进入壁垒高,目前我国益生菌市场以进口品牌为主,使用菌种多为美国杜邦或丹麦科汉森两种,《2021全球益生菌产学研发展动向白皮书》数据显示,当前,杜邦占据我国益生菌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科汉森也占了35%的市场份额;其余15%的市场份额由国产厂商刮分。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益生菌行业重点企业梳理

(1)美国杜邦

拥有百年菌种发酵生产经验,旗下营养与健康事业部负责益生菌的研究和生产,微生物组研究益生菌对健康和养生的用途。2011年收购当时全球第二大工业酶制造商丹尼斯克。代表菌株:乳双歧杆菌Bl-04、嗜酸乳杆菌 NCFM、副干酪乳杆菌Lpc-37、乳双歧杆菌HN019、鼠李糖乳杆菌HN001。

(2)丹麦科汉森

具备130多年菌种研究历史,是自有营养健康中心益生菌供应商, 拥有世界上较大,生产能力强的菌种工厂。代表菌株:动物双歧杆菌BB-12、鼠李糖乳杆菌LGG、L-Casei 431副干酪乳杆菌。

(3)科拓生物

2003年成立于北京,保存2万余株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围绕明星菌株专利100多项,代表菌株:干酪乳杆菌Zhang、乳双歧杆菌V9、植物乳杆菌 P-8、乳双歧杆菌Probio-M8、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

(4)微康生物

2013年成立于江苏,是一家专注益生菌菌种、发酵食品菌种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代表菌株:长双歧杆菌BL21、植物乳杆菌Lp90、植物乳杆菌N13、植物乳杆菌CW006、乳酸片球菌CCFM7902、嗜酸乳杆菌LA85、乳双歧杆菌BLa80、凝结芽孢杆菌BC99。

图表:国内领先的益生菌原料菌粉公司

2023益生菌行业进出口情况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锐观咨询整理

虽然益生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但其在临床中表现出的保健和防治功效已经得到肯定。今后益生菌的研究应该向着更微观、更细致的方向发展,包括对已有菌种的继续研究、对菌株特异性作用的识别以及如何加强菌种在加工、消化过程中的活性和稳定性等等。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益生菌的研究会进一步加深,其应用范围也将超出现有水平,可以说益生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商机。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88-6128
010-563823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