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7-6018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5-07-14  阅读:

3D打印(增材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被各国广泛关注。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力度支持3D打印技术,全球3D打印产业高速发展。我国3D打印产业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在经历了初期的产业链分离、原材料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后,通过不断研发,当前中国3D打印产业已日趋成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3D 打印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软硬件,其中原材料种类丰富,包括金属材料(如钛合金、铝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如 PLA、树脂等)、生物材料(如生物墨水等);硬件涵盖激光器、振镜系统、扫描仪、主板、DLP 光引擎等关键组件;软件则包含建模软件、控制软件等,为 3D 打印过程提供技术支持。中游为 3D 打印生产制造环节,以 3D 打印设备及打印服务厂商为主,它们通过运用各类 3D 打印技术,将上游的原材料和软硬件转化为实际的 3D 打印产品或提供相关服务。下游应用场景广泛,涉及汽车行业、医疗器械、航天航空、消费电子、学术科研、政府军工、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需求推动着 3D 打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3D 打印产业链的发展以上游高性能材料和精密硬件为坚实基石。高性能材料方面,钛合金的氧含量需控制在<0.15%,生物墨水的细胞存活率要>90%,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精密硬件中,振镜定位精度需达到 ±5μm,激光功率需达到 1kW 级,确保打印过程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中游设备厂商通过分层制造技术,如金属打印致密度≥99.5%、DLP 精度 ±10μm,与服务商紧密协同,以满足下游高价值场景的需求 —— 在航天领域,构件实现 55% 的轻量化,大幅提升了航天器的性能;在医疗领域,植入物的孔隙率可得到精准控制,提高了医疗效果;在军工领域,野战制造能够突破供应链限制,增强了应急保障能力。未来,3D 打印行业的发展将聚焦于多材料梯度打印(如金属 / 陶瓷复合结构)、超高速成型技术(如投影式光固化速度>1m/h)、AI 智能工艺链(如缺陷实时修正率>95%)等前沿方向。同时,行业也亟需突破大型构件残余应力控制(变形量<0.05%)、生物打印血管化(毛细管网径≤10μm)等关键技术瓶颈,并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如材料数据库覆盖率需>90%,以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3D 打印是一种基于三维模型数据,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叠加材料(逐层打印)的方式,直接制造与相应数字模型完全一致的实体或零件的技术。其原材料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金属材料(如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等,具有高强度、耐高温等特性,适用于航天航空、汽车等领域)、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玻璃等,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绝缘性,可用于电子、化工等行业)、有机高分子材料(如 PLA、ABS 等,易于加工,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文化创意等领域)以及生物材料(如生物墨水、细胞支架材料等,在医疗领域有重要应用,可用于组织工程、药物研发等)。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激光器作为激光雷达的核心组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探测性能、成本及可靠性,在 3D 打印、激光加工、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锐观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激光器行业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210 亿元,2024 年约为 1353 亿元,市场规模保持稳步增长。锐观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 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将接近 1500 亿元,随着相关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激光器市场有望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数据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全球激光器行业的竞争格局中,IPG Photonics、Coherent 以及 Trumpf 等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行业领先者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在高功率激光器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覆盖通信、医疗、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始终保持着市场领先优势。

近年来,随着通信、医疗、工业制造等下游行业对激光技术的需求日益攀升,市场对激光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各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于高效能、高精度且具备多功能的激光器研发,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崛起态势显著。以锐科激光、杰普特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光纤激光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凭借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势,正逐步打破传统国际巨头的垄断格局,对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中国激光器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下,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大族激光、锐科激光、华工科技等企业在光纤激光器、激光切割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技术领先,产品线齐全,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行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杰普特、光韵达、创鑫激光等企业在超快激光器、激光 3D 打印、高功率激光器等细分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专注于特定市场的深耕,未来在精密制造、半导体、医疗等领域潜力巨大。联赢激光在新能源电池焊接领域表现突出,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炬光科技则专注于半导体激光器上游核心器件,技术壁垒高,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拓斯达通过 “机器人 + 激光” 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并积极布局新能源和海外市场,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总体来看,中国激光器企业凭借技术创新、成本优势和全球化布局,正在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并在高端制造、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锐观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 年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PLA(聚乳酸)是一种环保型材料,由玉米、秸秆等生物质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制成乳酸,再通过聚合反应得到。2023 年 PLA 产能为 25.3 万吨,同比增长 25%,2024 年约为 30.9 万吨,产能的快速增长体现了市场对环保材料的青睐以及 PLA 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由于市场普遍看好 PLA 的发展潜力,锐观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 年中国 PLA 产量将达 36.5 万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PLA 的产量和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当前,国内 PLA 龙头企业正积极加速推进全产业链技术自主化进程,重点突破丙交酯这一核心原料的规模化量产技术,以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些企业通过产能扩张,抢占在政策驱动下快速发展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企业布局呈现出 “原料自给 + 应用多元化” 的显著特征,在原料方面,努力实现自给自足,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在应用方面,产品覆盖包装、纺织、医疗等高增长领域,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不过,产能释放进度以及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仍是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以应对市场竞争。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铝合金作为轻金属材料之一,凭借其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延展性好、易加工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 3D 打印、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锐观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 年中国铝合金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铝合金产量达 1614.1 万吨,同比增长 9.6%,产量的稳步增长反映了市场对铝合金需求的持续上升。锐观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 年中国铝合金产量将超过 1700 万吨,随着相关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铝合金产业有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铝合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它们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主要包括忠旺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AAG 亚铝,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兴发铝材,在铝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凤铝铝业,以高品质的铝合金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认可;坚美铝材,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具体如图所示: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受 3D 打印产品逐步规模化应用和部分积压的 3D 打印设备需求释放的带动,3D 打印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锐观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6-2030年中国激光器行业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 3D 打印市场规模约为 423 亿元。锐观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457 亿元,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3D 打印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3D 打印技术有别于传统的减材制造,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它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字化立体扫描、分层处理,借助于类似打印机的数字化制造设备,利用材料不断叠加的方式形成所需的实体模型。锐观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 年中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 3D 打印设备产量达 341.8 万台,增长 11.3%,产量的增长反映了 3D 打印设备市场需求的旺盛。锐观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 年产量将超 400 万台,随着 3D 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扩大,3D 打印设备的产量有望持续增加。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当前,3D 打印设备领域呈现出 “双轨并行” 的竞争生态。国际巨头(如 Stratasys、EOS)凭借长期的技术积淀,在高端工业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航空航天、医疗等对技术要求极高的领域,构建了深度的合作壁垒,与下游客户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本土头部企业(如铂力特、华曙高科)则通过在大尺寸设备方面的突破以及成本优势,加速推进国产替代进程,聚焦于军工与民用产业化落地,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在技术路线上,分化显著 —— 金属打印向多激光协同与粘合剂喷射量产化方向演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聚合物打印则围绕高速批量生产与生物相容材料创新,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未来,行业竞争的核心将集中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全流程优化能力与垂直行业深度绑定的生态构建效率,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目前,3D 打印相关上市企业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一定的集中性。其中,广东省分布最为密集,共 12 家,这得益于广东省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政策支持;江苏省和浙江省均为 6 家,并列第二,这两个省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优势,为 3D 打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中国 3D 打印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核心潜力企业通过技术差异化与场景深耕构建起独特的竞争壁垒。在金属 3D 打印领域,铂力特作为国产大飞机 C919 钛合金部件的唯一供应商,凭借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主导高端市场;华曙高科专注于新能源车轻量化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显著竞争力;中航迈特在航空级钛合金粉末国产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金属 3D 打印提供了关键原材料支持。在非金属 3D 打印方面,光韵达作为华为 Mate60 折叠屏的核心供应商,在消费电子领域表现突出;惠普凭借本土化成本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创想三维作为消费级市场的龙头企业,在大众消费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些企业通过各自的优势,推动着中国 3D 打印行业的发展。

 

2025 年 5 月,汽车产销表现良好,分别完成 264.9 万辆和 268.6 万辆,环比分别增长 1.1% 和 3.7%,同比分别增长 11.6% 和 11.2%。2025 年 1-5 月,汽车产销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分别完成 1282.6 万辆和 1274.8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2.7% 和 10.9%。汽车行业的稳步发展为 3D 打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3D 打印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有助于提高汽车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商业航天行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了商业航天行业的快速崛起。锐观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 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由 2020 年的 1 万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2.3 万亿元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 22.9%,增长速度迅猛。锐观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 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将达到 2.8 万亿元,航天航空领域对高精度、轻量化零部件的需求,为 3D 打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机遇,3D 打印技术在航天航空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近年来,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呈现小幅增长后略有下降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5 月,智能手机产量为 9099.6 万台,同比下降 1.7%;2025 年 1-5 月产量达 45136.3 万台,同比下降 2.1%。尽管智能手机产量略有波动,但消费电子领域对个性化、小型化、高精度零部件的需求依然旺盛,3D 打印技术在消费电子的外壳制造、模具生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满足消费电子行业快速迭代和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未来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3D打印产业链全景分析报告: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锐观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88-6128
010-563823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