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7-6018

环境监测行业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行业整体发展迅速

时间:2020-01-23  阅读:

(一)行业规模和未来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概况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和提升相关部门环境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整体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1)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行业整体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务院及环保部颁布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环保政策文件。其中,《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2018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提出要创新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强化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不断完善“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大力推进监测新技术发展,加快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顶梁柱”作用。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全面启动,监测机构的完善、监测项目的完备和监测要求的提高带动了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行业发展进入快速通道。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年销售收入总额从2010年的3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25%。

环境监测行业规模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行业整体发展迅速

《环境监测仪器行业2017年发展综述》(《中国环保产业》2018年第8期)环保部公布《“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和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的市场需求前景良好。

(2)在线监测成为主导、应急监测发展迅速

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统一规划、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传统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以实验室监测为主,存在监测频次低、响应慢、采样误差大、监测数据分散、不能及时反映环境变化状况等缺陷,难以满足政府和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需求。从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先进环境监测经验来看,在线监测已成为有关部门及时获得连续性监测数据的有效手段。环保部于2017年4月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主要污染物及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监控,配套环境质量以及污染源自动监测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制修订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油类、总铬、六价铬、汞、溶解氧以及大气中颗粒物、氨、硫化氢、汞、挥发性有机物等在线自动监测仪器技术要求。

此外,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腾格里沙漠排污事件、汉江武汉段氨氮超标事件、重庆巫山千丈岩水库污染事件、甘肃陇南锑污染事件、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8.12”事件、常州学校化工污染事件、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西峡淇河污染事件、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对我国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暴露出环境监测长期落后于环境管理发展需求,特别是应急及预警能力较弱的缺点。2009年12月,环保部发布《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建立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应急监测成为环境监测设备行业中发展的热点。2017年10月,工信部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重点研发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以及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

(3)环境监测智能化,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提出环境监测要“基本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源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更好地支撑环境管理需要。”环境监测设备的功能将从单独的数据采集不断融合新技术和需求,本身集成数据可溯源、自诊断、过程记录等人工智能要素,又结合当前互联网+技术潮流,形成大数据系统智慧环境监测网络,满足决策依据、响应体系信息支持、满足应急和预警各类需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明确“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同时,《“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要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覆盖全面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环境执法、环评管理、自然生态、核与辐射等数据整合集成、动态更新,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平台,启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提高智慧环境管理技术水平,重点提升环境污染治理工艺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建立环保数据共享与产品服务业务体系。

当前市场上环境监测系统自动化程度较低、运营人力成本较高、难以对环境进行整体有效评价、不能及时反映污染变化状况,且在突发污染事故时属于被动监测、静态的事后监督。面对持续增加的环境压力,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全方位的智能化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为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环境保护与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技术支持。环境自动化、智能化监测系统建设及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监测参数可扩展、数据可靠性和可溯源、系统智能化控制与运行、海量数据分析与应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当前环境监测管理需要环境监测系统进一步集成化、模块化,在运行过程中进一步网络化、智能化,环境监测硬件设施与信息管理软件平台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业务处理和信息分发系统在内的环境在线自动化、智能化监测系统,从而达到科学监测、报告和预警的目的。

另外,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服务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培育环境监测市场,研究建立第三方监测机制,加强对社会监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的引导和监管。”环保部《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环发【2015】20号)指出要“全面放开服务性监测市场”、“有序放开公益性、监督性监测领域”。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是环保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为主开展监测活动的单一管理体制。在环境保护领域日益扩大、环境监测任务快速增加和环境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已迫在眉睫。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实践探索,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许多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已经进入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环境监测服务的社会化既是加快政府环境保护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也是理顺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径的现实需要。引导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入环境监测的主战场,提升政府购买社会环境监测服务水平,有利于整合社会环境监测资源,激发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活力,形成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和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该领域将成长为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4)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市场竞争逐步规范

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进入,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产业集中度相对不高,大部分企业业务规模较小。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调查统计,2017年,全行业的总销售额突破了65亿元,作为环境监测行业内的3家上市公司,雪迪龙、聚光科技和先河环保2017年度环境监测设备的销售额共计达到34.57亿元,占全行业总销售额比例由2016年的36.79%提升至53.19%,随着环境监测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和成套的解决方案及服务多样化等原因,必将占领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产品市场份额。

环保部印发的《“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保障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价及考核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权威,对环境监测设备可靠性和智能化的要求愈加严格。环境监测设备涉及到光学、化学、生物学、精密机械、电子电路、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等多学科技术,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品。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深入,那些生产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较差的生产企业将逐渐被淘汰或整合,而部分行业优势企业,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随着《“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等相关规定的出台,国家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开展了严格的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提出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强化外部质量监督,有效规范环境监测活动,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促进了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市场竞争逐步进入有序的轨道。

(二)行业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1、行业经营模式

根据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监测仪器的研发、生产能力,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内企业主要存在两种经营模式。

受技术水平和经营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采用外购核心仪器进行集成安装的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环境监测设备中的核心监测仪器仪表通过进口或向国内其他企业采购的方式获得,企业只需进行设备装配和软件集成,因而不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进入门槛较低。

行业内少数企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了环境监测设备的核心生产技术,能够自主进行核心仪器仪表的研发生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开发和系统集成,具备完整的技术和生产链条。这种模式下的生产企业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拟定相匹配的产品技术组合和专业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适用性,由于所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具有性价比高、维护成本低等客户认可的优势,从而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保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品牌认知度也日趋渐高,形成良性循环。

2、行业盈利模式

(1)环境监测系统的盈利模式

环境监测行业中有少数具备核心监测仪器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该类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以销售自制的设备及系统取得收入、赚取利润;另外,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以代理或集成其他厂家的仪器为主,并不研制仪器,主要以赚取销售设备与采购的差价或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取得收入、利润。

(2)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盈利模式

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供应商以提供软件开发、数据接入、系统集成服务取得收入和利润。以行业分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环境监测行业内,将其作为环境监测设备配套软件开发的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智能终端环境监测系统、数据采集传输、监管部门应用软件开发一体化的技术能力,在环境监测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数据有效性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污染源监管等功能的开发上有较强优势;另一种是软件行业的企业,这类企业并不专业从事环保相关行业,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提供相应软件开发,一般在办公系统、文件生成及流转、界面优化、数据处理方面更具优势。

(3)运营服务的盈利模式

环境监测系统的运营服务,由于运营服务相关的考核标准、现场监督检查的要求基本一致,行业的工作内容也基本相同,通过对环境监测系统提供日常巡检、定期校准、试剂更换、设备养护等专业维护和运营管理服务获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