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7-6018

2020医废处置是疫情期间头等大事,疫情过后必将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时间:2020-02-10  阅读:

2019年“315”曾曝光非法处置医废问题,环境部表示当前医废管理存在漏洞。2019年3月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315”曝光的医疗垃圾制作儿童玩具现象,生态环境部表示,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管理,今后还将把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纳入中央环保督察的范畴。生态环境部指出,343个地级城市中,有333个城市建有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设施,覆盖率达到97%;截至2017年底,全国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能力达到116万吨,比2012年增长了45%。但目前医疗废物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医疗机构和集中处置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集中处置设施能力不足以及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等。下一步,环境部将加大医疗废物管理力度,联合公安、卫健部门严厉打击医疗废物非法倒卖、倾倒和处置等违法行为,配合卫健委督促医疗机构,落实医疗废物管理主体责任和申报登记制度。同时,还要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督促尚未建立或者处置能力不足的地区,加快设施建设,并将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压实地方政府责任。

1、新冠疫情爆发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是当下头等大事

新冠疫情爆发,守土有责,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是当下头等大事。“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是当前环保系统天大的事情。”这是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日前与湖北省各市州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召开微信视频会时反复强调的话。生态环境部目前针对武汉市及湖北省等疫情高发的重点地区,要求每天召开视频调度会,及时准确掌握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的动态实际情况。为严防次生污染事件,确保环境安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环境保护部门全线出击,加强医疗废物环境监管,严格医疗废水排放管理。

产能不足,工艺落后,行业亟待升级。近八年我国医院床位数复合增长率为7.22%,2018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03张,近八年全国诊疗人次复合增长率为4.11%,入院人数复合增长率为7.54%。伴随着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逐年增长,医疗废物产生量同步增长,2018年全国医废实际处置量为98万吨,近五年处置量复合增速为8.7%,当前大部分的医废处置中心是于2005-2011年集中建成投产的,医疗废物处置设备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需求。并且大部分医废处置中心只有单炉运行,没有备用生产线,一旦设备故障,将打破日产日清的平衡,处置能力不足将导致无多余处置能力处理堆积的医疗废物。早期医废处置工艺落后,运营效果参差不齐,烟气排放标准低,最早投运的一批设备,至今已运行近十五年,急需上马或改进设备,提高该行业烟气排放标准。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废物品处理,是指有关人员对医院内部产生的对人或动物及环境具有物理、化学或生物感染性伤害的医用废弃物品和垃圾的处理流程,它包括对某些感染性强的医疗废弃物品的妥善消毒乃至彻底清除的过程。

2、200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处置量接近100%

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的提高,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了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产生了数量巨大的医疗废物。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数据显示,2014-2018年信息发布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逐年上升。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81.7万吨,处置量81.6万吨,大部分城市的医疗废物都得到了及时妥善处置。

2020医废处置是疫情期间头等大事,疫情过后必将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200个大、中城市中,医疗废物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市,产生量为5.5万吨,其次是北京、杭州、广州和重庆,产生量分别为4.0万吨、3.0万吨、2.7万吨和2.4万吨。前10位城市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为26.8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32.9%。

2020医废处置是疫情期间头等大事,疫情过后必将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3、颁发医疗废物许可证数量不断增长

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处置医疗废物需要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全国拥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分为两大类,即单独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和同时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设施。

根据生态环境部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共颁发407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用于处置医疗废物(383份为单独处置医疗废物设施,24份为同时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设施),其中,贵州、四川、河南三省颁发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数量最多,贵州省26份,四川省26份,河南省25份。

2020医废处置是疫情期间头等大事,疫情过后必将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颁发医疗废物许可证数量地不断增长,全国医疗废物经营单位实际处置量也在同步增长。根据生态环境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医疗废物经营单位实际处置量为98万吨,较2017年同比增加8.0万吨。

2020医废处置是疫情期间头等大事,疫情过后必将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4、医疗废物处置量占比持续下降

在医疗废物持证单位实际处置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医疗废物处置量在实际危险废物和利用处置量中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6年医疗废物处置量在实际危险废物和利用处置量中的比例为5.17%,这一数字到2018年下降为3.71%。

2020医废处置是疫情期间头等大事,疫情过后必将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医疗机构重视程度不够,落实责任不彻底。大部分医疗机构医废管理相关工作都由行政或者医护人员兼职,未设置专人专岗,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较为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体系,并且很多医疗机构都会通过分散处置的方式对废物进行处理,甚至很多乡镇型的医院,会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进行混合,共同运送到垃圾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垃圾内部的病原体以及细菌就无法得到有效处理,从而会导致人员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医疗机构是医疗废物的主要产生源头,强化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废物处置相关知识与法规的培训,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培训内容,需要融入医务人员的从业教育之中。

加大外部监管力度,降低医疗废物次生污染风险。近年来,医疗废物流入黑作坊的事件时不时地被媒体曝光,引发公众对医疗废物处置的广泛关注。当前,在我国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与医疗垃圾处理相关的条例,但是却并不完整。并且大部分条例具备较强的形式化主义,缺乏可操作性。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医疗机构无法对垃圾处理工作进行落实以及贯彻,影响了整体的医疗工作质量。同时,由于外部监管机制的不严谨,导致部分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会借此钻空子,通过某些不法行为进行垃圾处理,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2019年环境部宣布将医疗废物监管纳入到中央环保督察当中,但这项工作除了环境部,还需要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才有成效。目前有些地市试行了医废“联单转移制度”,联单一式四份,由医疗废物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处置单位、环保局监管部门各持一份。环保部门通过定期抽查转移联单执行情况,以及深入现场进行实地督查,确保医疗废物的规范化处置,我们认为联单制度若全国推广,将有效规范医废合法合规处置。主管部门应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全程管理监督,在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包装、运输及处理过程中,尽最大努力降低医疗废物处置事故,控制污染风险,降低潜在危险源污染环境。

医废处置行业当下问题,必定会在疫情后得到快速补齐。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首次将医疗废物的无害化提上重大补短板日程,我国于非典期间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下发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疫情结束后,国家环保总局于2004年1月发布《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力争到2006年年底,集中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300个,新增医疗废物处置能力2080吨/日,进一步推动了一批医废集中处置中心落地。距离上次非典,17年时间过去了,当前的医疗废物处置行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当下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包括医疗机构和集中处置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集中处置设施能力不足以及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等,面对新冠疫情的迅速爆发,这些问题预计会变得更加显著。相信抗击新冠疫情战役取得成功后,以上短板问题,将得到中央及各主管部委重视,也必定会在疫情过去后得到快速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