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7-6018

中国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及主要进入壁垒

时间:2020-02-07  阅读:

 

(一)、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进入壁垒

1、资质壁垒

我国目前对从事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的企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技术、人员构成、设备条件等综合因素,行业主管部门核定企业的资质等级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而且规定了不同资质等级企业的项目承接范围,例如城市园林绿化二级企业可以承接合同金额在1,200万元以下的园林绿化项目;而合同金额在1,200万元以上的园林项目,只有具备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才能参与项目招投标工作。在部分生态景观工程项目发包中,项目发包方会根据项目具体实施内容,还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市政公用工程、园林古建筑工程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等资质,这类情况在工程体量较大的市政公共项目中更为明显。因此,业务资质是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2、资金壁垒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承接园林工程的业务规模与企业的资金实力密切相关,企业资金实力的高低是进入本行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作为建筑行业的子行业,生态景观工程施工存在着资金垫付的情况,对资金规模实力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在部分政府投资类的大型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项目中较为突出。因此,资金实力已成为行业新进入者以及行业内企业实现经营规模扩张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3、技术水平、设计能力壁垒

生态修复具有较高的生态功能要求,其目的在于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平衡和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生态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工程机械等多个学科。技术水平是进入生态修复与重构领域的主要障碍之一。

另外,生态景观工程在美化环境的基础功能上增加了追求文化品位、提升小环境生态效益等要求,同时,部分客户还提出了节能、环保、低碳等附加要求。随着客户对生态景观产品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能力作为生态景观产品及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将影响园林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4、人力资源壁垒

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行业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从业人员从进入该领域到能够熟练施工,需要3-5年的周期,并且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的艺术性和生态工程属性决定了其行业从业人员不但需要掌握建筑工程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观、艺术涵养以及植物学知识,同时工程管理以及统筹协调能力也是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因此,不断培养和储备一定数量的行业专业人才成为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企业构建自身软实力的关键之一,专业人才的缺乏会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5、可考业绩壁垒

过往成功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的品质和效果、以及与甲方合作等方面累积的商业信誉,往往成为客户判断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企业设计施工实力、产品品质、合作服务意识的考察重点。因此,具有长期良好的商业信誉记录、较好的过往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品质评价,已经逐步成为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企业获得大中型生态景观项目的基本条件。对于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市场的新进入者,因缺乏成功的生态修复与景观建设工程范例以及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其在入选合格供方以及议价谈判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