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7-6018

2023-2028年中国碳金融市场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

2023-2028年中国碳金融市场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

锐观网 • www.reportrc.com

2023-2028年中国碳金融市场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9 • 锐观网

内容概况

随着全球碳交易的不断发展,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碳金融覆盖面不断增加。除直接参与交易的控排企业及机构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增加围绕碳交易的支持服务。碳交易参与主体的丰富及金融服务手段的繁荣,促进了碳金融概念的扩容。发展至今,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碳狭义碳金融,也包括在碳市场之外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融资和支持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即广义的碳金融)。

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尚未成熟,依旧是处于碳金融市场建设的初期阶段,但我国政府一直鼓励并大力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并先后经历了CDM阶段和碳配额阶段。2002-2010年我国通过CDM项目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自2006年后就成为了世界上CDM项目第一大国,在2010年正式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一个从起步到试点并最终逐步完善的分阶段碳市场建设计划。2011年,我国放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此开始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探索,到2021年,我国已正式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关于碳配额交易市场,自碳市场开市之日起到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1.79亿吨,成交额突破76亿元,发展同样十分迅速。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国正积极推进碳金融市场的建设并加以规范,全力探索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政策层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文件中提出,为实现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GDP比2005年至少下降65%的目标,也为继续践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约定,我国将规范碳排放计量核算体系,完善绿色电价制度,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进一步推动碳排放权、用能权和电力交易市场化,加强试点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企业主动承担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2022年4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碳金融产品》(JR/T0244-2022)等四项金融行业标准。《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有利于引导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有利于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碳金融市场,同时我国目前依然处于发展国家阶段,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减排市场供应商之一,从2021年开始,我国每年的碳交易量均达到2亿吨以上。但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较晚,目前交易的类型主要是基于工程交易开展的,现阶段,中国的碳金融交易活动主要是指依赖CDM项目的金融活动,然而,随着更多企业参与碳减排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能开发出更多的碳金融产品,探索出更多商机。

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碳金融市场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碳金融的相关概念及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然后具体阐述了中国碳金融工具、区域市场的发展,并对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发展做出细致的透析;随后,报告重点介绍了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布局进展;最后,报告对中国碳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碳金融市场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碳金融相关产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碳金融基本概述

第一节、碳金融概念界定

一、碳金融基本定义

二、碳金融市场的功能

三、碳金融市场构成要素

四、碳金融市场主要工具

五、碳金融市场层次结构

六、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第二节、气候金融、碳交易与碳金融的关系

一、气候金融与碳金融

二、碳交易与碳金融

三、碳金融与碳交易

第三节、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意义

一、完善碳金融政策与市场机制

二、降低减排成本

三、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

四、助力低碳技术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第二章 2020-2022年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分析

第一节、2020-2022年全球碳金融市场运行状况

一、全球碳市场发展进展

二、国际碳金融发展现状

三、国际碳金融投资主体

四、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

五、国际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六、全球碳期货发展状况

七、国际碳金融发展困境

第二节、各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模式对比

一、欧盟

二、美国

三、印度

第三节、全球碳金融市场区域布局分析

一、英国

二、法国

三、韩国

四、日本

五、新西兰

六、新加坡

七、中国香港

第四节、全球“蓝碳”金融创新与实践

一、全球“蓝碳”金融发展概况

二、全球“蓝碳”金融战略合作

三、全球“蓝碳”金融发展案例

四、全球“蓝碳”金融发展经验

第五节、全球碳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借鉴

一、着力构建碳金融法律体系

二、加大碳金融政府支持力度

三、推进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

四、创设各类碳金融衍生品

五、鼓励商业银行广泛参与

第三章 2020-2022年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环境

一、宏观经济概况

二、对外经济分析

三、工业经济运行

四、固定资产投资

五、宏观经济展望

第二节、政策环境

一、碳金融市场政策体系

二、碳金融市场政策历程

三、碳金融市场政策特点

四、碳金融市场政策汇总

五、碳金融市场政策创新

六、碳金融市场监管规则

七、碳金融标准化建设进展

八、气候投融资试点相关政策

九、碳金融和绿色金融监管规则

十、碳金融立体式监管法律制度

第三节、社会环境

一、中国碳排放情况

二、节能减排形势

三、能源消费状况

四、低碳经济发展

第四节、技术环境

一、区块链赋能碳金融

二、数字智能技术应用

三、金融科技风险管理

第四章 2020-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总体分析

第一节、2020-2022年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分布状况

二、市场成交规模

三、市场成交价格

四、市场活跃程度

五、市场履约情况

第二节、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分析

一、市场建设历程

二、市场体系建设

三、市场建设进展

四、市场覆盖范围

五、配额交易情况

六、市场履约情况

七、市场成交价格

八、市场交易方式

九、市场发展热点

第三节、中国碳交易试点与非试点市场发展对比分析

一、各碳排放交易所发展状况

二、各碳排放交易所对比分析

三、非试点碳交易市场对比分析

四、全国碳市场与试点碳市场比较

五、疫情对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问题分析

一、碳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配额发放标准有待更新

三、控排企业碳交易能力不足

四、碳市场主体和交易品种单一

五、CCER相关政策仍未明朗

六、全国碳市场信息不透明

七、未履约控排企业违法成本低

第五节、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探析

一、强化碳市场的法律保障

二、强化碳排放信息核查和披露

三、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四、增加全国碳市场交易和金融产品

第五章 2020-2022年中国碳金融市场总体分析

第一节、2020-2022年中国碳金融市场运行状况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背景

二、碳金融发展的必要性

三、碳金融市场发展优势

四、碳金融市场发展特点

五、碳金融市场发展地位

六、碳金融市场发展历程

七、碳金融市场产业图谱

八、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九、碳金融市场发展成果

十、区域碳金融市场布局

第二节、中国碳金融市场主体实践进展

一、非金融机构实践进展

二、金融机构实践进展

三、金融机构布局动态

四、金融机构转型加速

五、市场主体布局对策

六、金融机构布局前景

第三节、中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一、中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优势

二、中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劣势

三、中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机会

二、中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挑战

三、中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对策

第四节、碳金融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及定价机制

一、碳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特点

二、碳金融产品价格影响因素

三、碳金融产品定价设计方向

第五节、我国个人“碳账户”创新发展分析

一、个人“碳账户”发展现状

二、个人“碳账户”竞争态势

三、个人“碳账户”区域发展

四、银行个人“碳账户”产品

五、个人“碳账户”实践范本

六、个人“碳账户”发展前景

第六节、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问题分析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风险分析

二、碳金融市场制度建设障碍

三、碳金融创新发展制约因素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风险

五、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六、我国碳金融产品发展的困境

第七节、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策分析

一、碳金融市场创新路径选择

二、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三、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的建议

四、推进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建议

五、碳金融风险管理数字化策略

六、加快速度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七、“双碳”战略下碳金融发展对策

第六章 2020-2022年中国碳金融工具发展分析

第一节、我国碳金融产品发展状况分析

一、碳金融市场主体及产品

二、区域碳金融工具的运用

三、试点碳市场碳金融经验

第二节、运用于二级市场的交易工具

一、碳期货

二、碳期权

三、碳远期

四、碳掉期

第三节、运用于融资市场的融资工具

一、碳质押

二、碳回购

三、碳基金

四、碳债券

五、碳信托

第四节、运用于支持市场的支持工具

一、碳指数

二、碳保险

第五节、区域性碳市场的碳金融产品创新

一、碳结构性存款

二、借碳交易卖出回购

三、碳托管

四、碳信用卡

第七章 2020-2022年中国碳金融市场区域布局情况

第一节、上海市

一、碳金融市场政策环境

二、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三、银行布局碳金融进展

四、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

五、碳资产质押贷款落地

六、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策

第二节、湖南省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二、碳金融市场创新突破

三、碳排放权质押融资落地

四、碳金融市场发展效益

五、构建碳金融发展框架

第三节、云南省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二、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落地

三、碳金融市场发展困境

四、碳金融市场发展建议

第四节、河北省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二、碳金融市场战略合作

三、雄安新区碳金融市场

四、碳金融市场政策建议

五、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

第五节、内蒙古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二、碳金融市场发展困境

三、碳金融市场发展建议

第六节、吉林省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二、碳金融市场发展问题

三、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策

第七节、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碳金融市场发展状况

二、碳金融市场发展动态

三、碳金融市场发展问题

四、碳金融市场发展策略

第八节、其他地区

一、广东省

二、海南省

三、福建省

四、青海省

五、武汉市

六、天津市

七、青岛市

第八章 2020-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布局状况

第一节、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模式

一、信贷引导模式

二、中介服务模式

三、产品设计模式

四、参与交易模式

五、低碳经营模式

第二节、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综况

一、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背景

二、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历程

三、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现状

四、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实践

五、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挑战

六、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建议

七、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机遇

八、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方向

九、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前景

第三节、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二、发展劣势

三、发展机会

四、发展对策

五、发展威胁

第四节、商业银行“蓝碳”金融发展分析

一、商业银行“蓝碳”金融布局现状

二、商业银行“蓝碳”金融发展思路

三、商业银行“蓝碳”金融发展前景

第五节、商业银行碳金融发展案例

一、主体思路

二、产品系列

三、保障措施

第九章 2020-2022年重点银行碳金融布局状况分析

第一节、重点银行碳金融业务对比

一、发展规模对比

二、产品体系对比

三、组织架构对比

四、信息披露程度对比

第二节、江苏银行

一、江苏银行整体业务的发展概况

二、江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历程

三、江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四、江苏银行碳金融业务产品分类

五、江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经验

六、江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问题

七、江苏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建议

第三节、兴业银行

一、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动因

二、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三、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成效

四、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动态

五、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区域布局

六、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经验

七、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问题

八、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对策

第四节、浦发银行

一、浦发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历程

二、浦发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三、浦发银行碳减排贷款发放规模

四、浦发银行创新碳金融市场融资工具

五、浦发银行主承销市场首单碳资产债券

第五节、光大银行

一、光大银行总体发展概述

二、光大银行助推碳市场金融化

三、光大银行碳减排贷款发放规模

四、光大银行落地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第十章 2023-2028年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趋势预测

第一节、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与趋势分析

一、碳中和助推市场发展

二、碳金融市场发展机遇

三、碳金融市场投资机遇

四、碳金融市场政策支持

五、碳金融市场发展前景

六、碳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节、中国碳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一、区块链+碳金融

二、智算+碳金融

图表目录

图表:狭义、广义碳金融与市场层级关系示意

图表:金融市场与碳金融市场构成要素

图表:中国碳金融市场主要工具及应用价值

图表: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层次结构

图表:中国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图表:国外银行业的碳金融产品

图表:欧盟第一阶段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图表:2021-2022年EUA现货及期货交易量

图表:2021-2022年EUA现货及期货累计交易量

图表:EEX碳期货合约要素设计

图表:各国碳金融发展状况的比较

图表:韩国碳市场不同发展阶段配额情况

图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直接涉及海洋碳汇的项目

图表:BCAF资助项目要求

图表:2020年GDP最终核实数与初步核算数对比

图表:2021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图表:2022年我国GDP初步核算数据

图表:2016-202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图表:202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20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20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20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金额、增长速度及其比重

图表:2020年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20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16-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020-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2021-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2019-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2020-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2021-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我国碳金融政策发展阶段划分

图表:中国碳金融市场相关重点政策

图表:碳金融市场政策创新背景

图表:碳金融市场创新背景

图表:碳金融监管规则

图表:碳金融监管规则

图表:碳金融法律监管制度设计

图表:2005-2020年中国碳排放情况

图表:中国从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规划仅30年

图表:2011-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

图表:2011-2020年GDP增速和能源消费增速

图表:2011-2020年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

图表:2021年中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能源消费总量情况

图表:七个试点碳市场累计线上配额成交情况

图表:2013-2021年七个试点碳市场日交易量情况

图表:2013-2021年七个试点碳市场日交易量情况(续)

图表:2014-2021年7个试点碳市场年度总交易量占比情况

图表:2013-2021年各试点碳市场的日均成交价格变化趋势

图表:2013-2021年七个试点碳市场的碳价波动性

图表:2014-2021年总成交量、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之间的关系

图表:2014-2021年总成交量、最高价、最低价、平均价之间的关系(续)

图表:2014-2021年试点地区的交易集中度与交易活跃度

图表:2014-2021年试点地区的交易集中度与交易活跃度(续)

图表:2014-2021年配额估计值、日交易量最大值、总交易量关系

图表:2014-2021年配额估计值、日交易量最大值、总交易量关系(续)

图表:2013-2020年七个试点碳市场履约情况

图表:全国碳市场覆盖重点排放单位分布情况

图表:2021年全国碳市场配额交易情况(月度数据)

图表:全国各地碳排放配额履约名单及处罚情况汇总表

图表:全国各地纳入履约名单企业碳排放数据公开情况

图表:2021-2022年全国碳市场日成交均价涨跌趋势图

图表:2021年全国碳市场大宗协议、挂牌协议月度总交易量占比

图表:2021年全国碳市场大宗协议、挂牌协议日均价格

图表:2021年七个试点碳市场的配额分配与线上交易情况

图表:2020-2021年七个试点的日成交价格和日成交量

图表:2021年全国及试点碳市场的日均价格变化趋势

图表:2021年全国及试点碳市场的日均价格变化趋势

图表:2019-2020年试点碳市场日成交量波动情况

图表:2019-2020年广东碳市场日平均价格波动情况

图表:2019-2020年各碳交易试点市场日平均价格波动情况

图表:1960-2021年全球GDP与碳排放量趋势

图表:碳达峰碳中和“N”政策体系

图表:碳金融市场产业图谱

图表:试点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况

图表:中小银行碳金融产品

图表:6家典型银行“碳账户”产品概述

图表:浦发银行构建的企业端、个人端两类“碳账户”体系

图表:日照银行“碳中和账户”的四类场景介绍

图表:碳金融产品分类及含义

图表:我国区域碳市场对碳金融工具的运用情况

图表: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历程

图表:北京碳期权运行示意

图表:北京碳期权参考合约要素

图表:上海碳配额远期运行示意

图表:上海碳配额远期合约要素

图表:北京碳配额掉期运行示意

图表:北京碳配额掉期参考合约要素

图表:上海碳市场碳质押标准业务流程示意(以碳配额为例)

图表:北京碳配额回购运行示意

图表:北京碳配额回购参考合约要素

图表:碳基金运行示意

图表:碳债券运行示意

图表:碳融资(抵押质押)信托示意

图表:碳融资(买入返售)信托示意

图表:碳投资信托示意

图表: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中碳指数”表现

图表:复旦大学“复旦碳价指数”预测数据

图表:复旦大学“复旦碳价指数”预测存在一定偏差

图表:碳清缴保险运行流程

图表:碳信用保险运行流程

图表:碳融资保险运行流程

图表:碳损失保险运行流程

图表:借碳交易流程示意

图表:卖出回购流程示意

图表:2013-2020年湖南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

图表:湖南碳金融发展框架构建设想

图表:2021年部分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进展

图表:“农银碳”产品体系

图表:“农银碳服”系统账户体系

图表:江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节能减排贷款余额

图表:江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企业贷款余额

图表:江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节能减排贷款余额占公司贷款余额的百分比

图表:江苏银行碳金融业务体系

图表:浦发银行碳金融业务体系

图表:光大银行碳金融业务体系

图表:兴业银行碳金融业务体系

图表:兴业银行碳金融组织体系

图表:2016-2021年江苏银行总资产

图表:2016-2021年江苏银行净利润

图表:2016-2021年有关江苏银行主要碳金融方面制度

图表:2017-2021年有关江苏银行碳金融业务大事记

图表:江苏银行节能减排贷款余额

图表:江苏银行节能减排贷款折合二氧化碳量

图表:赤道原则项目数及投资金额

图表:兴业银行节能减排项目概况

图表:兴业银行节能减排融资占比

图表:赤道原则实施组织架构

图表:兴业银行赤道原则实施流程

图表:碳资产质押融资

图表:兴业银行低碳信用卡发卡情况

图表: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图表:区块链+碳金融

图表:智算+碳金融

售后保障

六个月,目录范围之内,免费补充内容、更新数据。


联系方式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8778-269 / 400-088-6128


采购流程
  • 初期洽谈,确定需求

    电话:010-56382370 / 010-86220113

    邮箱:service@reportrc.com

  • 签订《服务合同》

    下载合同及订单

    付款方式:银行转账、支付宝、微信

  • 接收产品、售后服务

    接收产品(WORD+PDF+印刷版)

    售后服务:六个月(免费)

锐观网产业研究院
锐观网产业研究院 每年发布 2000 余份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并承接各级政府研究课题,包括:产业规划、工程咨询、市场研究、项目评估、……等
如果您有任何订购需求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010-56382370
  • service@reportrc.com

锐观网服务

产业导航

能源矿产
新能源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冶金金属制品能源其他
机械制造
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力设备工程机械高端装备机器人自动化机械其他
电子电器
电子元器件半导体仪器仪表电子产品电子其他
化工新材料
化工原料化学制品油墨颜料合成材料化学纤维涂料塑料橡胶化工其他
建筑房产
建筑工程房地产基础建设建材装饰装修物业中介城市更新公共安全城市规划房产其他
金融服务
银行保险证券融资租赁信贷金融其他
互联网信息
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通信产业信息化软件互联网其他
医疗健康
药物药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生物制品保健品美容整形养老产业医疗其他
文化传媒
文化产业广告传媒教育培训娱乐休闲出版发行体育产业影视动漫文化其他
交通运输
船舶水运道路运输民航机场轨道交通物流配送汽车及后市场智能交通交通其他
家电家居
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小家电消费电子计算机及周边安防家居其他
轻工服装
造纸纺织服装服饰包装印刷文化用品体育用品日用化工轻工其他
食品饮料
食品饮料烟酒乳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饮食其他
零售商贸
批发零售商业贸易电子商务商贸其他
酒店旅游
餐饮旅游酒店其它
公共事业
节能环保水务园林绿化供气供热基础建设公共其他
现代农业
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产品农资农林其他
综合行业
检测认证会展咨询法律会计家政服务人力资源其他服务其他服务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88-6128
010-563823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