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产品制造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下游行业的需求量快速增长带动行业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智能手机市场已基本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考虑到金属外壳在智能手机中渗透、存量用户手机置换、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的需求刺激等因素,手机金属结构件,特别是高强度金属中框结构件的需求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铝制结构件材料行业的市场空间仍较为广阔。
(2)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支持行业发展的升级
近年来,国家及各部委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年版)》、《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性能轻合金材料、有色金属电子材料的发展,提升基础工艺、提高基础材料的性能和附加值,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一系列产业政策扶持下,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材料行业将实现进一步升级发展。2018年7月,工信部、发改委印发《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研究、技术试验,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同时提升消费电子产品供给创新水平,推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提升手机等终端产品的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增强现实、超高清终端设备、消费类无人机等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3)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有效刺激了行业发展
结构件材料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应用的关键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材料的性质能否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发展的需求,二是材料在可控成本下是否具有规模化加工生产能力。前者如满足消费电子产品精加工要求的7系铝合金制备技术突破推动了铝制结构件材料从6系到7系(航空级)的升级,后者如CNC加工、阳极氧化等工艺的提升以及产业链的完善降低了单位加工成本。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应用有效刺激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4)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对行业发展提供了积极引导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提升和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消费电子产品零部件的循环利用也得到生产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先后立法对消费电子产品零部件的回收利用作出规定;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中均明确要求,电器电子产品设计者应采用无害或低害、易于降解、便于回收利用等方案,生产者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易回收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材料、技术和工艺。铝制结构件材料可回收性强、回收利用过程中再污染小,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厂商的优先材料之一。在此背景下,苹果公司于2018年推出100%采用再生铝的全新MacbookAir,并计划推进在其他产品中的应用,引领了消费电子产品循环经济的发展潮流。
(5)原材料供应充足,为行业发展和下游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材料的主要原材料是电解铝。我国既是铝土矿资源大国,又是电解铝生产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原铝(电解铝)产量为3,141.00万吨,2016年为3,187.00万吨,2017年为3,227.00万吨,连年增长。持续、稳定、充足的原材料供应为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材料行业和下游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2、电子产品制造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制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下游消费电子产品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铝制结构件材料行业内各厂商的研发能力及品质管控能力面临更高的要求,而缺乏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和有经验的生产管理人员是大多数高端铝型材企业面临的普遍现象,成为制约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目前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材料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能力,如熔铸、挤压、高精度锯切、成品片检等生产线较为依赖人工操作。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劳动力成本有加速上升的趋势,行业内企业面临着更高的用工成本压力,下游消费电子产品制造行业也有进一步外迁的趋势,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3)其他结构件材料的技术突破可能给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材料行业的发展与下游消费电子产品行业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技术和精加工工艺的提升使得铝制结构件在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成为可能,也带来众多的创新设计;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创新创造了用户对设计、外观、用材、体验等多方面的需求,带来市场的繁荣发展;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铝制结构件工艺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
类似于铝制一体化成型设计的推出和航空级铝合金材料应用,关键技术或工艺的突破将对未来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加上消费电子产品具有技术革新快、换代周期短等特点,这类技术或工艺的突破往往会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目前,陶瓷背板、2.5D/3D玻璃背板成为智能手机行业关注的热点,虽然相应的高端机型主要采用了航空级铝合金中框设计,但也有旗舰机型如iPhoneX采用了不锈钢中框设计。此外,非晶合金(液态金属)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已进行了SIM卡针、卡托、USB接口等方面的应用。如果类似材料实现技术性突破并具备了可控成本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可能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电子产品制造行业主要进入壁垒
(1)、市场进入壁垒
由于消费电子产品属于高端精密工业品,下游品牌厂商对工业设计、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的要求极为严格,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遴选体系。在供应商的选择中,品牌厂商或其代工企业一般会考察供应商的技术实力、生产规模、品质控制、环境保护、劳工保护等一系列综合指标,审核周期一般在1年以上,供应商符合其综合考评后方可获得认证,进入其材料供应商体系,此后每年进行复核。品牌厂商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使企业与客户相互依赖,增强了双方的黏性与稳定性,除非供应商产生重大的产品质量问题或者交付周期问题,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对于行业新进入者来说,获取大型客户或知名企业的特殊认证具有较高的难度,对行业新进入者形成了一定的认证壁垒。
(2)、技术壁垒
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对铝制结构件材料高标准要求贯穿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无论高品质铝合金圆铸锭熔铸制备过程中的各金属元素配比、杂质控制等成分控制,还是后续生产中的模具设计、挤压成型、尺寸精度等内在质量、外观品质、机械和加工性能等工艺控制,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还需要在下游企业精加工应用中不断改进。此外,高品质、新规格铝合金材料的研发成功对下游行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其可靠性和经济性得到验证后将形成新的技术壁垒。只有具备了长期的技术积累、持续的研发能力以及专业人员储备才能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对新进入者形成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壁垒。
(3)、规模壁垒
首先,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生产商需要形成自身的规模优势,才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和议价能力;其次,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具有短时需求量大的特点,对供应商大规模、高质量、快速交付订单的能力要求很高,这就决定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铝制结构件材料生产商必须具备足够大的产能和规模,以满足下游企业短时大批量的交货要求。新进入的企业缺乏规模化生产管理的经验,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成本、规模方面的优势,因此构成进入壁垒。
锐观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service@reportrc.com、010-5716921,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