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7-6018

出版社行业市场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时间:2020-03-18  阅读:

1、出版社行业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该规划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

201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全面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继续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出版物总发、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从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产品发行经营活动;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文化企业,以选题策划、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经营活动。

2013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并对相关出版物的范围、相关纳税人的资格认定进行了具体规定。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3号文件),自2018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延续上述增值税优惠政策。

2016年5月17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的通知,对“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工作提出要求。“十三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总体规模为3,000种左右,首次遴选的项目共2,171种。在“十三五”重点出版物规划中,首次专门设立了主题出版规划;重点出版工程规划、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古籍出版规划、辞书出版规划等都体现了加强原创、提高质量、多出精品的要求。

(2)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

根据《2018年中国国民经济主要数据统计公报》统计,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同比增长6.6%,尤其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渐上升。2018年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同比名义增长8.7%,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加,同时居民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2018年全国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占所有支出比重达11.2%,较2017年保持稳定,居民收入增长及文化消费意愿的增强,成为图书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阅读习惯逐渐养成

1)识字率与受教育程度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2015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96.40%,较2007年的91.60%增加了4.80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5年,14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为14.91%,较2007年的6.56%上升8.3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2)国民阅读习惯逐渐养成

出版社行业市场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近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人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4.66本,比2016年增加了0.01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10%,比2016年的58.80%上升了0.3个百分点,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4)文艺、少儿类图书的市场份额逐渐增长

根据开卷信息数据统计,文艺、少儿类图书码洋市场份额近年来不断增长,2018年,文艺、少儿类图书码洋市场份额合计达到41.91%,逐渐成为市场主体。

(5)盗版打击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改善

200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构建知识产权制度、宣传知识产权意识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计划,支持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娱乐等版权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版权市场化,加大盗版处罚力度,遏制盗版行为。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2016年全国各地版权行政管理机构查缴盗版书刊1,004.25万册,比2015年的539.68万册显著增多。2017年全国各级版权行政管理机构共检查经营单位636,864家,取缔违法经营单位4,102家,查获地下窝点155个,行政处罚3,552起,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42件,反映出近年来打击盗版图书力度逐渐加大。每年全国图书版权合同登记数由2007年的9,515份上升到2017年的16,526份,图书创作活跃,同时公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

长久以来盗版图书的泛滥,一方面直接损害了图书作者的著作权、通过低廉的价格冲击正规书商的生存空间,严重扰乱了图书行业市场秩序;另一方面盗版图书的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影响了消费者的阅读体验。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改善,有效维护了图书行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与经济利益,规范了市场秩序,提振了书业信心,为图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出版社行业市场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2、出版社行业不利因素

(1)落后的供应链制约行业整体效率

图书行业产品种类多,本身供应链管理难度大,加之信息化水平低、经营模式原始、粗放,落后的供应链导致市场整体呈现较大的库存积压与退货量、无序的竞争环境等局面。虽然图书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但落后的供应链已成为限制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每年发布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全国新华书店、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库存金额连年增长,2017年末出版物库存数量达62.59亿份,库存金额达1,220.97亿元,占据当年出版物销售金额的41.33%。

出版社行业市场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传统的图书产业链模式下,发行商无法获取零售商销售数据、出版机构不了解市场销售情况,信息链条断裂,以致出版机构盲目扩大品种规模,下游经销商、零售商采购模式粗放,陷入了“隔绝市场—盲目出版—低价铺货—大量退货”的恶性循环。图书发行市场亟待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整合优化,提高整体经营效率。

(2)数字阅读对纸质图书的冲击

伴随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及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介质的普及,数字阅读成为居民重要的阅读形式。网络文学创作活跃,众多经典和畅销的图书被制作成电子书,亚马逊电子读书器Kindle在中国上市等现象,都标志着数字阅读在中国的发展日趋成熟。

一方面,数字阅读产品廉价、便捷,会一定程度影响读者的购买选择,对纸质图书的销售形成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内容上的差异性,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可以分别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阅读需求,数字阅读产品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二者结合的销售模式可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              数字阅读稳步发展,普及率提高

出版社行业市场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2010年以来,中国人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等指标增长较快,体现出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国民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

2)              纸质图书仍然是阅读主要形式,与数字阅读形成互补

出版社行业市场发展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根据《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统计,45.1%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阅读纸质图书,有12.2%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35.1%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6.2%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4%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可见,纸质图书仍然是国民阅读形式的主流,而且数字阅读的内容主要为新闻、网络小说等“浅阅读”,而纸质图书多为经典文学、专业知识等内容的“深阅读”,两种形式满足不同人群各自的阅读需求,数字阅读对纸质图书的冲击并非颠覆性的,而是要求行业参与者去探寻两者结合的新的商业模式。

(3)多媒体及互联网为居民娱乐、信息获取提供更多选择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传统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内容的时效性、免费性,使得期刊、报纸及专业图书信息提供的功能被削弱;在线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教辅教材图书市场格局;影视剧、游戏、互联网社交等丰富了民众休闲、娱乐选择,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读者对大众类图书的消费。

3、出版社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1、周期性

在大众图书领域,图书作为精神文明产品,周期性并不十分明显,每年以一定的速度稳步增长。

2、区域性

全国性的图书、期刊、报纸面向全国各地发行,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出版物发行市场规模较大。地方性的报刊、图书主要针对当地读者,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3、季节性

出版行业的季节性随产品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大众图书、期刊、报纸及数字出版物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仅有教材等部分图书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