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7-6018

农药行业主要特征及行业壁垒

时间:2020-01-16  阅读:

(一)农药行业主要特征

1、行业周期性

农药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刚性需求强,因此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小,属于弱周期性行业。在未来几十年内,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增长、消费升级、生物能源等因素促使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实现农业增产仍离不开农药、化肥和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因而,长期来看农药行业将处于稳定的上升通道。

2、行业区域性

我国农药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产业布局区域集中。根据《农药工业“十三五”规划》中相关的统计数据,我国农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省,这五省的农药工业产值占全国的68%以上,农药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药企业有28家在上述地区,销售收入在5-10亿元的农药生产企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另外,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种植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造成病、虫、草害危害程度的不同,使得农药消费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两广、海南、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是国内主要的蔬菜种植基地,杀虫剂、杀菌剂需求较大;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为我国主要粮棉油基地,江淮流域、珠江流域则是国内主要水稻产区,杀虫剂的需求较旺盛;东北和部分西北地区则是小麦、玉米、大豆及谷物的主要产区,是除草剂的需求集中地。总体来看,我国南方农药市场以杀虫剂、杀菌剂为主,而北方农药市场则以除草剂为主。

(二)上下游行业与本行业的关联性及其影响

化学农药的上游行业主要可追溯至石化行业。化学农药的下游为农场主、种植户等终端客户。农化企业既有从原料到中间体、到农药原药、制剂的全产业链生产企业,也有专做中间体或原药、制剂的企业。

其中,农药原药与制剂存在本质区别。原药类企业主要依托合成技术,属于B2B模式,研发、生产和销售农药原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而制剂类企业主要依托解决方案和品牌推广,属于B2C模式,研发、生产和销售直接应用于终端作物(或非作物)的不同类型的制剂(有效成分相同)。

总体上,产业链越长的农化企业,其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越强。从原料到中间体再到原药的生产过程体现技术密集的特点,而原药到制剂的生产更多的体现企业在营销及品牌上的优势。农药行业产业链如下图:

农药行业主要特征及行业壁垒

1、农药行业与上游关联性分析

农药行业的上游为石化行业,其原料为各种基础化工产品。先由中间体企业将各种基础化工原料加工成生产原药所需的关键中间体,再由原药企业将各种中间体进行深加工生产出原药,最后由农业制剂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出不同剂型的制剂供应终端市场。

至于农药制剂行业,其主要生产原材料除原药外,还包括溶剂、其他辅助剂等,石化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经过“中间体行业-农药原药行业-农药制剂行业”产业链的传导,其对农药制剂行业的影响已大为减弱。随着农药制剂水基化的推广,逐渐减少了对化学有机溶剂的需求,因而相对原药生产而言,制剂的生产成本受石化产品价格波动影响正在减弱。

2、农药行业与下游关联性分析

农药行业下游终端客户主要包括农户及其他农药使用者,主要使用于农林牧渔领域,少量使用于其他领域。农药的市场需求量不仅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作物种植的多样性、病虫草害规模的影响,还受到农业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非农作物应用市场的影响。对于下游农药使用者来说,其对农药制剂性能、安全性、品牌和附加服务的要求也同样影响到农药行业。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环保健康要求的提高,促使农药制剂企业加大环保安全农药新品种的研发投入,也促进农药原药及中间体企业加强技术研发、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质量,农药品种朝着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方向持续演进,农药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越来越显著。

另一方面,随着下游病虫草害的不断进化,病虫草害对农药的抗药性在逐步提升(例如对草甘膦、吡虫啉等过去大规模应用的农药品种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抗性),这会导致农药用量增加、环境负担加重、药品残留超标的问题。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药制剂实现更丰富的复配使用(即在一个制剂中复配有多种有效的原药成分),这也同样推动农药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三)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政策准入壁垒

农药行业政策准入由行业准入管理与产品层次的登记许可管理两部分构成。设立农药生产企业需经工信部核准后,才能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领取营业执照。过去我国农药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导致产业发展混乱,集中度较低,多为重复且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进一步加大对农药行业的管理,国家加大了对农药企业的核准标准,从2008年3月1日起,提高申请农药企业核准要求:原药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投资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制剂(加工、复配)企业注册资本金不低于3,000万元,投资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

同时,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农药产品实施登记许可制。在我国,农药产品生产和销售须同时取得“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证书”),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农药产品在获得登记之前需经过2年5个地域的田间试验和毒性、环境及残留实验,完成农药新产品登记通常需2-3年时间,这也加大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2、技术壁垒

对于农药创制企业来说,新品种的研发实力极为重要,其他农药企业很难进入这一领域。而对于农药仿制企业来说,需要密切跟踪国家相关政策和国际农药市场动态,对专利保护期即将届满的原药品种进行合成工艺的生产性研究开发,待其专利到期后迅速进入市场。因此如何保证相关农药原药品种的质量、收率并降低生产成本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后专利时代农药仿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述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需要综合化学、农药学、生物学、环境科学、毒理学等多个学科,形成完善的技术链条。总之,农药企业做大做强需要拥有尖端的技术人才和持续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3、环保及安全壁垒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对企业环保投入规模进行了硬性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485号)规定,2008年3月1日起,新设原药企业环保投资不得低于总投资的15%,新设制剂企业环保投资不得低于总投资的8%。除了设置环保投入底限外,行业的环保要求还扩展到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要求农药生产企业从生产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的整个链条处于有效的环保控制之下,从而将农药的生产与施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持在最低水平,并将这一控制能力纳入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整体评估之中,提高了农药生产与销售的合规难度。同时,农药生产经营中涉及的各类化学品较多,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着很高要求,若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企业将面临被关停的风险。

4、市场先行壁垒

对后专利时期的仿制农药产品而言,先期突破该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可以通过长期的品质保障和稳定的供应,先行与区域市场领先的农药创制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即使出现新的竞争者,为规避产品品质、供应风险以及重新登记所花费的时间及成本,通常会倾向于优先选择原有供应商。因此,对于农药原药企业来说,先行占领市场往往会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此外,由于农药产品品质原因导致的赔付成本极高,国际知名农药公司出于对自身产品品质的保证和满足其自身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在原药采购上非常关注产品质量的保障、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一旦通过其合格供应商的资格认证和连续认证,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原药供应商。

5、产业链壁垒

农药原药合成中需要采购多种精细化工中间体,这些中间体产品普遍具有相当的专属性,规模化的供应商并不多。如果不能有效获得中间体供应商的支持,就无法正常开展原药的生产。